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By www.carbonfiber.com.cn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既不能松也不能紧。在这样一种困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只有如此,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才能既不会爆发恶性通胀,也不至于“硬着陆”。
十大重点产业或二次发力
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当前十大重点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规划对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短期困难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性力量。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指出,对中国经济而言,在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还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应当被弱化。
对十大重点产业进行规划有利于维持“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的平稳增长,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客观存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目标侧重问题。目前看来,我国经济长时期保持高速增长后必然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增速回落,我国工业也将步入中速增长阶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应该成为未来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
上述专家指出,产业政策是政府介入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但经济发展至今,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应该防范因为过多依赖行政手段而造成对市场机制和竞争秩序的破坏,从而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据了解,下一阶段,相关部门或将评估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情况,对现有政策适当调整,制定新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避免因为政策的突然退出,导致企业无所适从。但在新的专项规划中,更侧重于加快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等手段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并尽量避免采取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前台
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寻找支撑下一轮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抢占下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要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行低碳经济等作为应对经济危机、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我国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来看,新兴产业还难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毫无疑问,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所言,中国经济发展即将由低成本要素驱动阶段,迈入生产率和创新驱动的阶段。新阶段,创新是结构升级最有力的引擎。必须克服困难,依靠创新,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细则的逐步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进一步获得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事实上,现实发展环境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走上前台,这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局。
具体而言,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或许会走在发展的前列。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深入百姓生活,从而决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产业”,作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新材料有必要走在发展前列。而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具备了深厚的发展基础。
产业布局背后的国家战略
在国务院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后,从中央部委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都将聚焦的目光转向了可能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七大产业板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不断出台的新政策,规划中巨大的投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的新一轮发展浪潮能否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极,成为正在举行的深圳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正成为一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巡礼。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在本届高交会上设立的专馆,囊括了7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展,首次集中展示近年来七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产品和最新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专题馆”,展示了工业和通信领域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和亮点;国内省市高校技术成果展区以及各大专业展的参展项目也大多数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在展会期间举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的开端,是未来能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
在新兴技术领域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目标。在美国,政府决定在今后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宽带网络和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等;欧盟则计划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将重点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两大主业,到2020年,创造100万亿日元的新资产。
在我国,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同样引人瞩目。对新能源汽车的巨额补贴,预计补贴总额超百亿元的“金太阳工程”“太阳能屋顶计划”,规划建设中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20年再建28座核电站的宏伟蓝图……
“我国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彭森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步走”的计划,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背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规模空前的投资和技术革新、改造中逐渐形成。
政策扶持后的体制困境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布局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前景光明的经济发展蓝图,但在一项项具体扶持政策的背后,尚未打破的体制化僵局仍旧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
作为参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工作部总经理费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产业是一个政策导向和市场并行的产业,某种程度上政策导向的推动性还会更大。我国政策性补贴的总体方向很好,但在光伏发电并网的问题上同样存在各个地方政策性不一致的问题。
其实,我国政府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钱并不少,各种各样的专项基金很多,但钱怎么用,用什么方式用的问题却始终面临着制度性的障碍。
“直接支持企业进行竞争性的补贴,就是有害无益的;在进行专项补贴的时候,不进行公开的招标,直接补贴给自己的企业,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方式,花钱花了很多,也许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
除此之外,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
“今年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些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一哄而起的从众化,一些政府机构指定技术发展的路线,指定发展的产业门类,甚至直接的确定投资等等。”吴敬琏表示,以这种认识和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
“事实上,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包括发展新兴产业,之所以至今仍未实现转型,主要是因为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吴敬琏表示,要消除制度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造的环境,就必须坚持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制度环境。
技术领先后的商业缺位
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在国内企业竞相展示其在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同时,如何将技术尽快商业化,形成利润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也成为与会的企业和专家们关注的要点。
在展会的现场,一家物联网企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向人们展示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台电脑,精确而快捷的控制着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甚至是微波炉。不过拥有这一系列技术的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却是想不到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完成盈利的商业模式。
展会中,像这样开发出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有很多。不过在开发出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发出完整的商业运行模式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吴敬琏明确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有些技术夭折在摇篮里,有些新技术企业长不大。”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本届高交会展示的很多产品都已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是因为利益分割体和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强势企业和部门利用自己的传统势力,阻碍技术的商业化,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上落后于人。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匹配问题,否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一个空话。”
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作用考验着国家的智慧。
来源:新华网 编辑:段若兰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既不能松也不能紧。在这样一种困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只有如此,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才能既不会爆发恶性通胀,也不至于“硬着陆”。
十大重点产业或二次发力
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当前十大重点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规划对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短期困难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性力量。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指出,对中国经济而言,在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还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应当被弱化。
对十大重点产业进行规划有利于维持“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的平稳增长,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客观存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目标侧重问题。目前看来,我国经济长时期保持高速增长后必然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增速回落,我国工业也将步入中速增长阶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应该成为未来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
上述专家指出,产业政策是政府介入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但经济发展至今,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应该防范因为过多依赖行政手段而造成对市场机制和竞争秩序的破坏,从而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据了解,下一阶段,相关部门或将评估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情况,对现有政策适当调整,制定新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避免因为政策的突然退出,导致企业无所适从。但在新的专项规划中,更侧重于加快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等手段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并尽量避免采取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前台
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寻找支撑下一轮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抢占下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要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行低碳经济等作为应对经济危机、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我国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来看,新兴产业还难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毫无疑问,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所言,中国经济发展即将由低成本要素驱动阶段,迈入生产率和创新驱动的阶段。新阶段,创新是结构升级最有力的引擎。必须克服困难,依靠创新,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细则的逐步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进一步获得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事实上,现实发展环境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走上前台,这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局。
具体而言,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或许会走在发展的前列。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深入百姓生活,从而决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产业”,作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新材料有必要走在发展前列。而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具备了深厚的发展基础。
产业布局背后的国家战略
在国务院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后,从中央部委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都将聚焦的目光转向了可能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七大产业板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不断出台的新政策,规划中巨大的投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的新一轮发展浪潮能否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极,成为正在举行的深圳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正成为一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巡礼。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在本届高交会上设立的专馆,囊括了7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展,首次集中展示近年来七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产品和最新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专题馆”,展示了工业和通信领域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和亮点;国内省市高校技术成果展区以及各大专业展的参展项目也大多数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在展会期间举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的开端,是未来能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
在新兴技术领域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目标。在美国,政府决定在今后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宽带网络和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等;欧盟则计划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将重点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两大主业,到2020年,创造100万亿日元的新资产。
在我国,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同样引人瞩目。对新能源汽车的巨额补贴,预计补贴总额超百亿元的“金太阳工程”“太阳能屋顶计划”,规划建设中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20年再建28座核电站的宏伟蓝图……
“我国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彭森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步走”的计划,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背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规模空前的投资和技术革新、改造中逐渐形成。
政策扶持后的体制困境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布局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前景光明的经济发展蓝图,但在一项项具体扶持政策的背后,尚未打破的体制化僵局仍旧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
作为参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工作部总经理费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产业是一个政策导向和市场并行的产业,某种程度上政策导向的推动性还会更大。我国政策性补贴的总体方向很好,但在光伏发电并网的问题上同样存在各个地方政策性不一致的问题。
其实,我国政府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钱并不少,各种各样的专项基金很多,但钱怎么用,用什么方式用的问题却始终面临着制度性的障碍。
“直接支持企业进行竞争性的补贴,就是有害无益的;在进行专项补贴的时候,不进行公开的招标,直接补贴给自己的企业,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方式,花钱花了很多,也许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
除此之外,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
“今年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些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一哄而起的从众化,一些政府机构指定技术发展的路线,指定发展的产业门类,甚至直接的确定投资等等。”吴敬琏表示,以这种认识和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
“事实上,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包括发展新兴产业,之所以至今仍未实现转型,主要是因为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吴敬琏表示,要消除制度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造的环境,就必须坚持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制度环境。
技术领先后的商业缺位
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在国内企业竞相展示其在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同时,如何将技术尽快商业化,形成利润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也成为与会的企业和专家们关注的要点。
在展会的现场,一家物联网企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向人们展示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台电脑,精确而快捷的控制着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甚至是微波炉。不过拥有这一系列技术的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却是想不到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完成盈利的商业模式。
展会中,像这样开发出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有很多。不过在开发出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发出完整的商业运行模式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吴敬琏明确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有些技术夭折在摇篮里,有些新技术企业长不大。”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本届高交会展示的很多产品都已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是因为利益分割体和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强势企业和部门利用自己的传统势力,阻碍技术的商业化,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上落后于人。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匹配问题,否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一个空话。”
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作用考验着国家的智慧。
来源:新华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