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ww.cfrp.com.cn


编者按: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公布的消息,让高端纤维概念股在大盘羸弱的情势下异军突起,成为近期难得一见的亮点板块。事实上,尽管纺织工业在30年前就被国际上认为是夕阳工业,但是随着科技迅猛的发展,纺织产品范畴中主要来自石化原料的高端纤维逐步接过了棉花制品的接力棒,成为二十一世纪纺织工业以至高科技产业的领军者。在纺织工业被赋予高科技、新材料的概念后,纺织工业不仅一举摘下了夕阳工业的帽子,还一跃成为朝阳工业,且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成长及想象空间。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中的纺纱、织造等技术与发达国家几无差距,但是在高端纤维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严重依赖进口。以位芳纶为例,进口依存度超过95%。正因如此,大力发展高端纤维被同时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化工“十二五”规划和纺织“十二五”规划,享受如此三项殊荣,中国高端纤维重任在身。

纺织业十二五规划力推产业质变 产业用纺织品被寄厚望

虽然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已获工信部通过的消息早已放出多日,但相关程序的履行却一直未结束,对此,纺企早已跃跃欲试想一睹真容。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将在关键技术创新、先进技术产业化运用、自主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布局调整、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八个方向进行突破,推动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桂梅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这次的纺织业十二五规划的重心将是纺织业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由量到质的转型是重点

2011年,在纺企经历了棉花“过山车”、人民币升值与欧洲债务危机等困难后,大批技术低下的中小企业无法维持生计而纷纷倒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纺企急需进行产业升级改变亏损现状。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曾公开指出,纺织工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关头,机遇与挑战并存比其他行业更加突出。棉价波动、劳动力成本上涨、融资难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制约。

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透露,十二五期间,化纤业将更加注重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协调发展产业链,将传统产业提升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重培育。

有消息称,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已被列为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重点任务。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提高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技术的创新,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超纺、高纺、功能性、差别化等纤维技术的创新,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的技术研发创新以及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纤维技术的研发。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认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在部分化纤产品的创新能力、研发方面尚不足,而这部分正是此次“十二五”规划重点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受益的化纤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华峰氨纶、华峰超纤等企业。”

东兴证券分析,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产值的年均增速在20%-25%之间。重点可关注公司包括芳纶龙头泰和新材,兼具规模和技术优势的S仪化。目前,泰和新材自主开发了对位芳纶技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1000吨/年产能,产品已经接近杜邦、帝人等国际巨头的品质,具备了替代进口产品的能力。

由于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性能要求高、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有券商建议投资者关注其中具有技术、规模优势的公司,如生产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品,技术垄断优势明显的博云新材;具有生产芳纶纤维中间体技术优势的浙江龙盛;具备高端芳纶纤维产品生产技术和规模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烟台氨纶;具有生产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技术与规模实力的S仪化。

产业用纺织品将成新增长点

为引导纺织工业脱离困境,工信部在制定相关规划时,产业用纺织品的十二五规划就是其中之一。

产业用纺织品又称技术纺织品或智慧型纺织品,可增加混凝土强度,减轻飞机、火车的重量,作为纺织垫可提高路轨安全,作为窗帘与金属纤维的混合物具有防火功能,被广泛用于交通、工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是高附加值产品。

近年来,传统产业用纺织品持续迅猛发展,新兴领域如医用纺织品、阻燃、防护、特殊复合材料等纺织品也呈现了新颖的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产业用纺织品中的绳、索、缆,纺织带和帘子布,非织造布三大类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8.7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销售产值471.9亿元,同比增长28.8%,产销率96.6%。而出口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份产业用纺织品出口额达到66.8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尤其出口单价普遍上涨。

产业用纺织品需要的化纤产品要求很高,主要面对的是高性能化纤产品,这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难度较大。不过,这个市场的前景很好,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事实上,我国有一些企业早已开始相关研发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据最新消息,烟台氨纶集团所属烟台美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航空级蜂窝芯材用间位芳纶纸顺利通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技术鉴定,即将批量用于飞机制造。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材料,芳纶纸蜂窝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冲击、耐腐蚀、隔音隔热、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等优异性能,因此成为现代飞机结构部件的理想芯材。此次国产蜂窝芯材用间位芳纶纸通过中航工业技术鉴定,标志着中国在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实现飞机轻量化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兼并重组成为趋势

鉴于我国纺企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中小企业纷纷亏损与倒闭。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认为:“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化,在适应终端产品特性的同时打造自主品牌,获得长期发展竞争力,而产业过剩亏损严重主要是由于行业品牌缺失,受限于中间材料的地位使其难以形成独立的品牌地位,因此转变模式,树立品牌地位是关键,重组并未唯一办法,企业间的合作、合资同样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朱庆骅认为,重组能够加速行业优胜劣汰,对整个行业发展而言是有利的,这也将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小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竞争实力,为企业长久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兼并重组一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决定权也在企业自己身上。记者采访某纺企时,相关负责人认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难度,不但经济发达程度不够,而且在当地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链,这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与销售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已经陆续有纺企在向中西部转移,这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这种转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运作。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对此则评价较高:“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优势较为明显,加上产业转移有利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政府都持积极的态度,这使行业发展获得有利的外部因素,但是产业转移对地区配套设施的要求较高,这成为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汪前进:国内纺企两大优势变劣势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第一纺织网主编汪前进认为,常规产品已经过剩,未及时转型的化纤企业未来很可能被淘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时代,以智能、绿色和普惠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随着金融危机、棉价“过山车”、人民币升值与欧洲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中国的纺织业深受影响,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关门。

在这一场场风暴的背后,只有有实力的大企业与有特色的企业才能经受住大浪淘沙,现实的体验令纺织企业切身的体会到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第一纺织网主编汪前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了”。

产业升级是发展大方向

中国的纺织业一直是世界公认的加工厂,但这种称谓是建立在成本低的前提下。目前的纺织业,受到国内人工、原材料、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成本逐渐走高,中国的纺织企业已经无法再通过低成本获得利润了,众多纺织企业老板在无法雇到廉价的劳动力的情形下,只能被迫转变经营方式转而进行产业升级,以机械智能化的方式节约成本。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被提上了纺织业十二五规划的议程之中。中国第一纺织网主编汪前进向记者谈到,十二五要进行产业升级很可能是纺企一致达成的建议,“产业升级早在几年之前就提出来了,但由于动力不足才耽搁到现在。”

据汪前进所说,我国前期纺织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成本低与出口量大这两个优势,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两个优势变成了劣势。

“这两年,成本提升特别快,出口情况也不好。以前的有利因素转换成了不利因素,各纺企不得不迫于情势改变自身,在有了切身的体会之下开始尝试转型,进行产业升级”,汪前进表示。

汪前进认为,这次纺织业的转型将以化纤行业为重点,主要是因为我国出产的化纤量是世界第一位,占全球60%的份额,但大部分是常规产品,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往往要从国外进口。

目前,我国传统化纤产能过剩,但对位纺纶、碳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却仍需大量进口。其中对位纺纶全年需求量约5000吨,进口依存度超过95%。

据了解,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已被列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重点任务。针对近年来我国PPS、PTFE、芳纶等过滤用纤维及滤料的发展特点,有相关纺企提出,拟开发高温袋式除尘领域的高性能纤维,着重开展纤维用原料,纤维细旦化、异型化、复合化技术开发工作,形成纤维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节点技术,最终为不同行业除尘领域提供最优化的纤维原料。

纺企转型关键是资金

在发展的同时,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创新结合不够紧密。二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强度不足和投资分散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

“产业升级政策的出台将会加大纺企产业升级的力度与相关扶持。”汪前进认为,如果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那么,将会为纺企的产业升级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纺企进行产业升级最关键的就是资金问题。如何将资金落实到具体实行难度较大,主要还是看企业自身的实力。”

汪前进指出,技术创新要通过长时间的不断钻研与尝试才能成功转化为产品,而这段时间的投入对企业来说将是个巨大的花费,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对企业来说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化纤业竞争将加剧

我国化纤工业发展20多年以来,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底子薄、发展时间短,国产设备技术质量水平跟不上,除部分涤纶长丝企业及新建大中型企业外,多数化纤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粘胶纤维设备大多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锦纶生产设备约40%是低速纺系列,产品毛丝多、卷装小,不能适应喷水织机需要。

汪前进认为,这些企业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的话,未来非常有可能倒闭。“未来的市场将有两类模式:一是规模大、平均成本低的企业;二是产品高端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化纤行业的竞争正在逐渐加剧,而且在今后会越来越残酷。”汪前进认为,企业只有通过由量到质的转型,才会有希望。相反,则有可能会被淘汰。“这种淘汰将会在今后的十二五发展进程中持续进行。”

“化纤行业中多数企业是细分市场,产品比较单一,这有利于单一产品的研究。”汪前进说道,如果产品未来发展空间小的话,企业将会转型找其它发展空间大的。化纤业的技术升级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是技术的积累,同时也是技术人员的积累。如何才能在众多纺企中突围而出也是对企业的一种考验。最后,汪前进向记者讲道:“现在进行转型还不算晚。”

纺织工业:“旧瓶”要装“新酒”

曾几何时,纺织业被认为是夕阳产业。所谓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 回溯夕阳产业的提出,还是在上世纪的1977年。彼时,联合国组织全球6000多位专家对21世纪上半叶世界发展规划进行调研。专家们的调研结果认为,作为服装、家纺的主要原料,纺织纤维的发展空间已趋饱和,纺织工业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小。随着这一预测的出炉,从1977年到1980年3年间,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将纺织工业定位为“夕阳产业”。

在中国,纺织业曾是工业重镇上海最大的工业行业,被喻为上海的“母亲工业”,从新中国诞生至上世纪80年代,其一直雄踞上海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产值和利税分别占上海工业的1/3和1/4。但是从1992年开始,上海纺织业大幅压缩初级加工规模,职工人数从55万降为2.25万人。

上述现象似乎已经印证了纺织工业“夕阳”的事实。不过,还有一个数据却呈现出一个相反的结果,即从1980年至今30年来,纺织工业非但没有衰退,而且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从3000多万吨增长至7000多万吨,翻了一倍有余。而且,这个高增长期还将持续。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2.53亿吨,比目前7000多万吨的数量还要增长近3倍。

为何会出现这个矛盾,其实原因很简单,纺织工业其实是一个大概念,除了服装面料,还包括产业纺织品等。近几十年来,纺织工业眼见着日薄西山之时又重新升起,正是缘于产业纺织品的快速拉动。

产业用纺织品是指农业、建筑、汽车、医药卫生、国防、航天等领域所需要的纺织品。按用途不同,有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温、耐低温、低电阻、高绝缘性、防高能粒子等特性。比如,航天领域里,宇航员穿着出仓的宇航服,朝向太阳的一面最低温度是185℃,背向太阳的一面最高温度是零下160℃,因此,要求服装纤维在185℃以上不变软、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发硬、发脆。这样高的要求,不是传统纺织品所能企及的。

要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就必须开发新的纤维品种,开发新的纺织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

中国现已研发进入产业化的高性能纤维品种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强度高模量聚乙烯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等等。同时,全球高性能纤维正在开发并产业化的还有:超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纤维、聚全氟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噁唑纤维等等。

在纤维名称越来越晦涩的同时,是其科技含量以及应用范围的大大提高。联合国预测,世界钢铁材料加工量在2050年时将降至1980年的50%,而数量减少那部分主要由于被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替代。尽管这个预测,对同为“夕阳产业”的钢铁业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却给纺织业进一步增加了想象空间。

自“十一五”起,国家便对高端纤维的研发生产实行减税和资金补贴。在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纤维是新材料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高端纤维更是进入化工“十二五”规划和纺织“十二五”规划。高端纤维成为国家三大规划的交集,足可见其重要性。目前,中国对高端纤维的进口依存度还相当之高,某些重要产品甚至超过95%。如果这一短板不能快速有效的得到弥补,则会很大程度上拖累其它产业的发展。

人们传统概念中的纺织工业这一“旧瓶”,如今已经装进了高端纤维这一“新酒”。为有科技多创新,敢叫日月换新天,纺织工业的起死回生再次证明了,不论哪个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机活力。

携5年科研成果重返纺织业 汉麻面料成雅戈尔独家法宝

雅戈尔董秘刘新宇表示,雅戈尔在纺织领域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推进对面料与成衣两个项目的研发。

伴随着纺织业进行技术提升、产业转型,雅戈尔在增加了房地产与投资为主营之后,再次转回头将巨资投入公司的老牌主业——服装纺织业。

今年6月雅戈尔剥离了握在手中整整4年,却未给上市公司带来明显收益的新马服装;5个月后的11月7日,却又以8.86亿港元的重金,以新马国际为主体,拟从关联方邹氏国际有限公司手中收回宁波雅戈尔衬衫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的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的收购标示着雅戈尔将再次发力进军服装业。

雅戈尔董秘刘新宇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雅戈尔在服装业主要依靠的是对两个研发项目不断的推进:一个是对面料的研发与创新的推进;一个是对成衣的功能性等研发的推进。

高科技面料是核心竞争力

据刘新宇透露,雅戈尔为了给成衣提供更好的面料,公司专项研发了一种国内独一无二的面料。“汉麻技术是公司下属公司研发的面料技术,这种面料是专门为雅戈尔供货的。”

不断的工艺革新,使面料成为雅戈尔的核心竞争力。雅戈尔旗下一家科技上市公司专门负责汉麻纤维技术的开发,而为了这种汉麻技术的研究,雅戈尔整整历时5年的时间。

“外观的颜色和款式很容易复制,但面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别人很难仿制”,雅戈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王庆淼说道。

服装最重要的是其功能性,正因如此,雅戈尔集团非常注重对服装面料的研发,近3年申报了30项专利。

六大品牌实现市场全覆盖

独特的面料创新为雅戈尔的成衣设计带来了灵感,形成了雅戈尔独特的功能性成衣设计。

据刘新宇介绍,由于将新技术运用到新产品中,雅戈尔一直在市场上保持着新品的领先地位。此外,从2009年开始,雅戈尔便开始探索多品牌战略,推出6个系列细分品牌。

雅戈尔副董事长李如刚表示:“旗下6大品牌已形成了各自清晰的品牌定位。”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的盘算是,“雅戈尔将逐步减少毛利率低、占用资源多的OEM外销份额,公司品牌服装资产将进一步优化,服装的边际效益将进一步凸显。”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向记者谈到:“建设自主品牌是我国纺织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简单代加工等低端制造者的身份。”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63亿元,依然同比增长28.23%。公司内销毛利率达65%,超过了国际一线品牌的水平(2010年LV的毛利率为64.6%,Burberry为62.8%)。

(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