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ww.carbonfiber.com.cn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磨损和表面工程组研发出含碳纤维的聚苯并咪唑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该项技术于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含碳纤维的聚苯并咪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810150663.6)



研究人员先在氧化碳纤维表面原位聚合聚苯并咪唑,得到含碳纤维的聚苯并咪唑;将含碳纤维的聚苯并咪唑在真空热压烧结炉中热压烧结,一次成型,制备出碳纤维增强的聚苯并咪唑复合材料。

该方法克服了碳纤维填料分布不均匀、聚苯并咪唑与碳纤维填料之间剪切应力弱的缺点,方法简便易行,设备工艺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进行机械加工,制成各种零部件,如润滑轴承、齿轮和密封圈等,具有广泛的工业价值和应用前景。

聚苯并咪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自润滑特性、低密度和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在高分子塑料中具有最高的硬度,有较好的拉伸、压缩强度,使其在苛刻条件下尤其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本研究为制备高性能聚苯并咪唑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1962年启用现名。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西部“资源化学与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建所以来,研究所获得科技奖励成果18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3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两弹一星”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五十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500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顺丁像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万吨级生产装置,形成了4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成功的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催化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于化肥生产过程的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作为参与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材料与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已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在“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了太空环境试验并成功回收,开创了润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负责及参与完成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毛细管色谱柱”、“油田化学品”、“地质环境分析”等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有机化学领域,研制的“国产航空煤油抗烧蚀添加剂”获得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合成制备的114#硅油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多得的优良液体润滑剂。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截至2008年底,拥有在职职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员总数32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5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2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58人。进入中科院创新岗位21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78%以上。创新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8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24人。是国家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单位之一,设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学博士、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业催化、有机化学硕士点,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现有在学研究生343人。

  研究所建立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特种润滑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西部特色中药藏药、生态环境材料与工程等4个研究技术平台。拥有价值2亿多元的核磁、质谱、电子显微镜、能谱、红外、摩擦磨损试验等大型科学仪器。拥有相关领域图书50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是甘肃省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挂靠单位。研究所编辑出版《摩擦学学报》、《分子催化》、《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三种国内核心学术期刊。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全面深化,在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新时期、新阶段,兰州化物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总目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发挥资源化学、新材料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积累和技术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开拓奋进,努力建设“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所,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贡献。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LICP)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s founded in 1958. Through 5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institute has become a high-tech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 chemistry and new materials in western China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S & 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Since its founding, the institute has made numerou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space industr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the institute established three major research fields, including resource chemistry, new materials and chemical biology on the basis of original areas of catalysis, lubrication,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structure and synthetic chemistry through refining goals, reforming mechanism and reorganizing research rank. 

   In April 2001, the institute got the approval to enter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institute is now undertaking the state’s major basic research subjects, key subjects, foundation subjects, enterprise and local cooperation project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 chemistry, mainly the optimize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igh-tech industrial new materials, and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LICP will provide new theori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ill achieve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and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the harnes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etc., the institute will become a pivotal technical platfor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 and will become one of the world recognized advance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Well-known Chemist Dayu ZHANG, member of CAS, Professors Songchang SHEN, Hongli WANG, Shuben LI and Qunji XUE, Member of CAE,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directors of the institute. The present director is Professor Weimi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