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战略: 大连布局碳纤维产业链
By www.carbonfiber.com.cn
大连市市长助理、经信委主任刘岩
一直想以战略性新型产业为产业升级方向的大连,开始发力碳纤维新型产业。
最近,一个规模达1.6平方公里,以碳纤维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在大连普湾新区建成。另外,总投资达536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也落户大连普湾新区,在这些引进的项目中,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的项目就有3个。
缘何碳纤维受到青睐?大连市市长助理、经信委主任刘岩用一个例子:传统制造业中,仅生产一个车门就要经过焊、钉、铆等61个工序,如果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次性塑化整体成型,这个生产工序就能减少50多个步骤,而这种材料也广泛应用于飞机外壳、船舶、风机叶片。
在专家看来,大连此举将对其培育的产业链带来巨大影响,能抓住碳纤维这个产业环节便能抓住该产业链上的“大鱼”。
用“碳纤维”抓大鱼
碳纤维并不是最近的发明。这种来自石油副产品的提取物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这类复合材料的比重不到钢的1/4,抗拉强度却能达到钢的7~9倍,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用于军工行业,大规模的民用开发却是近三年的事。
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业化的企业。在总经理肖颖看来,这个转变最大的机遇是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做了,但那时最大的难题是告诉别人可以用这种材料做什么,而现在,客户要求的是我们想要的产品能不能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做出来。”她说。
提出这样要求的企业包括奇瑞汽车。新能源汽车是这个本土汽车企业的下一站目标。目前双方的合作包括在引擎盖、后备箱等多个零部件上已经开发出了样件,下一步包括汽车底盘在内的核心部件的试制正在进行中。
这两家企业合作的“牵线人”正是大连市经信委。刘岩表示,当时奇瑞汽车到大连调研建立生产基地,无意中透露对于新型材料应用的尝试,也正是这次尝试,大连市政府看到了碳纤维的产业前景。
“要我们去造汽车、飞机肯定不行,但是通过零部件的方式切入工业应用领域,市场就很大了。”除了和奇瑞的合作,应用于超高压输电线的碳纤维复合芯也是肖颖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测算,架设十万公里输出电线需要1万吨左右的碳纤维,中国一年的碳纤维用量就达6万吨~8万吨。而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有近40家2010年产能约8000吨。
据美国Lucintel公司(从事全球市场调研)研究称,未来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以每年13%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达到23亿美元(近200亿元人民币)。
围绕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急迫的行业范围还在不断增加。在航空航天领域,越来越多的商务飞机和军用飞机的主要或次要结构件模型将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提升,风电叶片也已经成为碳纤维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根据测算,一套机组仅叶片就重18吨,如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减轻重量6吨,还增加了强度和韧性,也增加了发电功率。有专家预计,到2014年,每年将有超过5万吨的碳纤维流入风机叶片市场领域。
而这些,正是大连在“十二五”期间最为重视的行业。在大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最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新兴产业要和传统产业实现对接。在刘岩看来,不仅是技术上的对接,更是效益上的对接。
“碳纤维”园区上马
“不过,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扩大产能。”肖颖表示因为产能无法扩大,一些大型设备的批量制造不得不放弃,这些订单最终落入了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SGL等手中。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数据,全球碳纤维市场95%以上被国外大型企业占据。目前中国碳纤维自给率仅为16.1%,进口量占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
不过在今年,肖颖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5月中旬,她从大连市长李万才口中得到承诺,在大连普湾新区将有1.6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碳纤维工业的发展,肖颖所在的企业也将进驻,她表示,进驻新区之后,在“十二五”期间要落实的是年产十万吨碳纤维原材料,十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规模。“预计今年动工建设。两年内就能完成。”
5月26日,大连国瑞炭材料有限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以及大连百孚特线缆制造有限公司电力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也落户大连普湾新区。这两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10亿元。
同时,在普湾新区已经公布的合作项目中,记者获悉,已经入驻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的投资30亿元的瑞华电动车项目,投资6.7亿美元的深圳科聚工程塑料项目入驻松木岛化工园区;投资总额达13亿美元的固特异轮胎项目以及其他装备和器材、船舶配套、汽车零部件将在产业链上形成集聚效应。
而这也正是目前在大连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再工业化”进程的缩影。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以及能产生的规模效益的项目是眼下各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底线”。
“打造这样的产业集群正是大连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刘岩表示,大连“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转变生产方式,工业承担了很重的任务。但是这种调整绝不是单一的的调整,而是基于产业链的整体调整。因此大连市政府从研发到技术改造,到融资、土地等各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在这个政策指导方针下对高耗能的产业在过去两年进行了转移,就是为了挪出空间为新兴产业提供便利。
2010年大连实现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产值8000亿元。这两个数字到“十二五”末期分别要增加到 5000亿和10000亿左右。而其中,按照“十二五”规划,预计新兴产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在30%以上,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中,新兴产业要占到30%。
大连市市长助理、经信委主任刘岩
一直想以战略性新型产业为产业升级方向的大连,开始发力碳纤维新型产业。
最近,一个规模达1.6平方公里,以碳纤维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在大连普湾新区建成。另外,总投资达536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也落户大连普湾新区,在这些引进的项目中,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的项目就有3个。
缘何碳纤维受到青睐?大连市市长助理、经信委主任刘岩用一个例子:传统制造业中,仅生产一个车门就要经过焊、钉、铆等61个工序,如果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次性塑化整体成型,这个生产工序就能减少50多个步骤,而这种材料也广泛应用于飞机外壳、船舶、风机叶片。
在专家看来,大连此举将对其培育的产业链带来巨大影响,能抓住碳纤维这个产业环节便能抓住该产业链上的“大鱼”。
用“碳纤维”抓大鱼
碳纤维并不是最近的发明。这种来自石油副产品的提取物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这类复合材料的比重不到钢的1/4,抗拉强度却能达到钢的7~9倍,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用于军工行业,大规模的民用开发却是近三年的事。
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业化的企业。在总经理肖颖看来,这个转变最大的机遇是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做了,但那时最大的难题是告诉别人可以用这种材料做什么,而现在,客户要求的是我们想要的产品能不能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做出来。”她说。
提出这样要求的企业包括奇瑞汽车。新能源汽车是这个本土汽车企业的下一站目标。目前双方的合作包括在引擎盖、后备箱等多个零部件上已经开发出了样件,下一步包括汽车底盘在内的核心部件的试制正在进行中。
这两家企业合作的“牵线人”正是大连市经信委。刘岩表示,当时奇瑞汽车到大连调研建立生产基地,无意中透露对于新型材料应用的尝试,也正是这次尝试,大连市政府看到了碳纤维的产业前景。
“要我们去造汽车、飞机肯定不行,但是通过零部件的方式切入工业应用领域,市场就很大了。”除了和奇瑞的合作,应用于超高压输电线的碳纤维复合芯也是肖颖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测算,架设十万公里输出电线需要1万吨左右的碳纤维,中国一年的碳纤维用量就达6万吨~8万吨。而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有近40家2010年产能约8000吨。
据美国Lucintel公司(从事全球市场调研)研究称,未来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以每年13%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达到23亿美元(近200亿元人民币)。
围绕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急迫的行业范围还在不断增加。在航空航天领域,越来越多的商务飞机和军用飞机的主要或次要结构件模型将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提升,风电叶片也已经成为碳纤维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根据测算,一套机组仅叶片就重18吨,如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减轻重量6吨,还增加了强度和韧性,也增加了发电功率。有专家预计,到2014年,每年将有超过5万吨的碳纤维流入风机叶片市场领域。
而这些,正是大连在“十二五”期间最为重视的行业。在大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最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新兴产业要和传统产业实现对接。在刘岩看来,不仅是技术上的对接,更是效益上的对接。
“碳纤维”园区上马
“不过,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扩大产能。”肖颖表示因为产能无法扩大,一些大型设备的批量制造不得不放弃,这些订单最终落入了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SGL等手中。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数据,全球碳纤维市场95%以上被国外大型企业占据。目前中国碳纤维自给率仅为16.1%,进口量占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
不过在今年,肖颖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5月中旬,她从大连市长李万才口中得到承诺,在大连普湾新区将有1.6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碳纤维工业的发展,肖颖所在的企业也将进驻,她表示,进驻新区之后,在“十二五”期间要落实的是年产十万吨碳纤维原材料,十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规模。“预计今年动工建设。两年内就能完成。”
5月26日,大连国瑞炭材料有限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以及大连百孚特线缆制造有限公司电力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也落户大连普湾新区。这两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10亿元。
同时,在普湾新区已经公布的合作项目中,记者获悉,已经入驻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的投资30亿元的瑞华电动车项目,投资6.7亿美元的深圳科聚工程塑料项目入驻松木岛化工园区;投资总额达13亿美元的固特异轮胎项目以及其他装备和器材、船舶配套、汽车零部件将在产业链上形成集聚效应。
而这也正是目前在大连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再工业化”进程的缩影。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以及能产生的规模效益的项目是眼下各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底线”。
“打造这样的产业集群正是大连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刘岩表示,大连“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转变生产方式,工业承担了很重的任务。但是这种调整绝不是单一的的调整,而是基于产业链的整体调整。因此大连市政府从研发到技术改造,到融资、土地等各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在这个政策指导方针下对高耗能的产业在过去两年进行了转移,就是为了挪出空间为新兴产业提供便利。
2010年大连实现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产值8000亿元。这两个数字到“十二五”末期分别要增加到 5000亿和10000亿左右。而其中,按照“十二五”规划,预计新兴产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在30%以上,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中,新兴产业要占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