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反思:如何调整全球碳纤维产业分工模式?
By www.carbonfiber.com.cn
如何调整结构?如何强化竞争力?
日本的一位家电厂商总裁曾说,日本企业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角度进行思考:
“我们为何输给韩国三星?这需要进行彻底的研究。而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得出的结论却极为简单:三星能够用相当于日本企业一半的劳动力成本完成与日本企业等同的工作。”
三星与富士康的快速崛起
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如果韩国企业能够生产出与日本企业等同的产品,那么日本企业就难以在与劳动力成本低于自己一半的韩国企业的竞争中胜出。
家电世界,亚洲几大企业增长显著。一个是韩国三星,另一个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设备委托生产(EMS)厂商富士康。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拥有大面积生产基地,独家承揽Apple的iPad组装业务,是一个拥有超过百万从业人员规模的大型公司。
中国台湾地区或者韩国企业要是拥有与日本企业同样水平的技术,日本企业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在日本家电行业奋力经营之中,三星与富士康能够快速崛起,就表明了这一点。
“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还是韩国汽车较好”
汽车产业也可看到同样的趋势。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够看到韩国的现代汽车。现代汽车在欧洲与中国,似乎比日本任何一个汽车厂商销售的数量都要大。
一些用户谈论购买现代汽车的原因:“韩国汽车具备所有基本功能。或许并没有日本车好,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就会选择韩国汽车。”
日本人均GDP约4万2000美元,韩国为2万600美元,中国台湾地区为1万8500美元,中国大陆才不过4400美元(2010年数值)。
日本经济要维持人均GDP相当于中国台湾或韩国的2倍、中国大陆的10倍,就必须要保持绝对竞争力。
而亚洲各国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并且,与日本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其优势,因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固步自封的分工模式上败给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日本企业如果继续与韩国或中国台湾企业开展同质竞争,就难以改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的不利状况。
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上,努力保持比韩国企业或者中国台湾企业领先至关重要。全球竞争中,位于顶端的企业通常最为有利,所以要持续领跑高端。
但是,罔顾后果地开展同质竞争,后果很严重,日本毕竟难以逾越收入差距的壁垒。
因此,日本需要摸索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所不同的领域,或者不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正面冲突,将自己的竞争力优势用在新的方向。
为此,应将限定于国内分工结构模式,更迭为跨国境的模式。日本企业一直以来大多依赖国内分工,手机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Apple的iPhone软件(操作系统)在美国,设备在日本或韩国,而组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实现了极为彻底的业务分工全球化。
而相比之下,日本的手机,在规格上与其他国家就不能通用,被称为“日本专用手机”。日本手机企业所做的就是:利用日本零部件,按照日本设计的软件,以日本为市场开展业务。但日本市场就是那么大,这也就决定了利润的有限性。
但是,随着市场全球化,海外进口产品也进入了日本的国内市场,与日本企业“分蛋糕”。同时,日本企业对海外出口困难,仅依赖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不断缩小的日本市场难以确保收入。
发挥碳纤维等原材料的优势
日本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明确。首先,市场不能只在日本,而是全世界。如果将全球当作市场,增长尚可期待。
重要的是,在全球市场中日本企业应该如何摆正位置。日本企业不是应该承担所有工作,而应该一边利用海外企业的优势,一边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例如,原材料是日本企业可发挥竞争力的领域之一。日本多家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绝对份额的碳纤维就是很好的说明,让飞机、汽车等采用更多碳纤维材料的话,日本企业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不仅碳纤维,日本企业在电子零部件的原材料供应也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有一些日本化学厂商销售电子原材料,在该领域的业绩上可与三星等企业一较高下。
设备、工业机械方面也是日本所擅长的
无论是汽车零部件,还是电子零部件,日本产品都在世界上占据较大份额。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设备。设备领域是在日本国内以往的分工关系中增长起来的,其中很多企业就是靠大型企业的分包而成长起来的。
但是,这些企业今后要摆脱日本国内分工关系,融入到全球分工中。只有这样,日本设备市场才会扩大下去。
第三是工业机械领域。三星或许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大幅领先,但是其工厂如果没有日本的工业机械将无法想象。日本的工业机械支撑了日本制造,并在全世界发挥着力量。
原材料、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的日本企业,应该将目光投向海外,将自身置于全球的分工关系之中。
从日本式分工模式,切换到全球型分工模式,对增强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70年代因石油危机、80年代因日元升值进行过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经济在过去经历过多次较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产业才保持了活力。经济环境如果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改变。
石油危机侵袭日本经济是在1973年。由于原油价格飙升,钢铁与石油化学等支撑日本经济高增长的重化工业陷入困境。缺乏资源的日本经济“就此终结”,这一悲观论调曾在日本社会扩散。
但是,石油等资源价格飙升,带来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从“重厚长大”转变为“轻薄短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变化,日本经济才具有了活力,进一步强大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遭遇日元剧烈升值。1985年,1美元兑换250日元的汇率在3年后跃升至1美元兑换125日元水平。日元快速升值,造成汽车与家电等出口企业业绩持续恶化。
为了生存,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产业。家电行业大举向东南亚扩大生产,汽车行业则向美国与欧洲转移。
虽然这些应对措施是为了摆脱危机,不得已而为之,但在结果上,日本作为全球家电与汽车产品领军企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可以说,日本企业在经营困境中,被迫而为,却带来了好的结果。
把握亚洲分工结构中的机会
如今,日本产业面临的困难是更加严峻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周围各国产业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日本产业必须跟上这种变化。
原材料、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日本有机会扩大。这一点很重要,但是仅仅这些还不构成日本所有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的日本产业结构中,有这样几个重要调整点:因人口老龄化而发生变化的日本国内产业、环境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变化等;就制造业而言,原材料、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日本产业还有较大的机会;产业分工正跨越国境向全球扩展,日本企业要是被传统的日本国内分工所约束,就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胜出;世界制造的分工中心是亚洲,而亚洲的分工结构中,如果日本能够很好把握还是有很大机会。
困中求变
与亚洲其他大企业在同一领域正面冲突的话,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日本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构筑与这些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进一步推进分工,日本企业也能有一席之地。
夏普通过与富士康建立合作关系,摸索出发挥自身技术实力的道路。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富士康绝对低成本的生产能力,或许夏普的技术与设备市场会得到大幅扩展。
像住友化学那样,以往一直将日本国内市场视为重点的企业,开始不断向三星等企业大量销售用于电子材料的化学原材料。据称,销售收入在其营业额中所占的比率正在大幅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企业自身摸索与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政府采取什么政策,变戏法似地改变了产业结构。企业处于经济大形势不容乐观的状况中,却也是实现自身较大调整的契机。
信息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王喜文
如何调整结构?如何强化竞争力?
日本的一位家电厂商总裁曾说,日本企业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角度进行思考:
“我们为何输给韩国三星?这需要进行彻底的研究。而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得出的结论却极为简单:三星能够用相当于日本企业一半的劳动力成本完成与日本企业等同的工作。”
三星与富士康的快速崛起
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如果韩国企业能够生产出与日本企业等同的产品,那么日本企业就难以在与劳动力成本低于自己一半的韩国企业的竞争中胜出。
家电世界,亚洲几大企业增长显著。一个是韩国三星,另一个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设备委托生产(EMS)厂商富士康。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拥有大面积生产基地,独家承揽Apple的iPad组装业务,是一个拥有超过百万从业人员规模的大型公司。
中国台湾地区或者韩国企业要是拥有与日本企业同样水平的技术,日本企业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在日本家电行业奋力经营之中,三星与富士康能够快速崛起,就表明了这一点。
“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还是韩国汽车较好”
汽车产业也可看到同样的趋势。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够看到韩国的现代汽车。现代汽车在欧洲与中国,似乎比日本任何一个汽车厂商销售的数量都要大。
一些用户谈论购买现代汽车的原因:“韩国汽车具备所有基本功能。或许并没有日本车好,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就会选择韩国汽车。”
日本人均GDP约4万2000美元,韩国为2万600美元,中国台湾地区为1万8500美元,中国大陆才不过4400美元(2010年数值)。
日本经济要维持人均GDP相当于中国台湾或韩国的2倍、中国大陆的10倍,就必须要保持绝对竞争力。
而亚洲各国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并且,与日本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其优势,因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固步自封的分工模式上败给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日本企业如果继续与韩国或中国台湾企业开展同质竞争,就难以改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的不利状况。
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上,努力保持比韩国企业或者中国台湾企业领先至关重要。全球竞争中,位于顶端的企业通常最为有利,所以要持续领跑高端。
但是,罔顾后果地开展同质竞争,后果很严重,日本毕竟难以逾越收入差距的壁垒。
因此,日本需要摸索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所不同的领域,或者不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正面冲突,将自己的竞争力优势用在新的方向。
为此,应将限定于国内分工结构模式,更迭为跨国境的模式。日本企业一直以来大多依赖国内分工,手机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Apple的iPhone软件(操作系统)在美国,设备在日本或韩国,而组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实现了极为彻底的业务分工全球化。
而相比之下,日本的手机,在规格上与其他国家就不能通用,被称为“日本专用手机”。日本手机企业所做的就是:利用日本零部件,按照日本设计的软件,以日本为市场开展业务。但日本市场就是那么大,这也就决定了利润的有限性。
但是,随着市场全球化,海外进口产品也进入了日本的国内市场,与日本企业“分蛋糕”。同时,日本企业对海外出口困难,仅依赖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不断缩小的日本市场难以确保收入。
发挥碳纤维等原材料的优势
日本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明确。首先,市场不能只在日本,而是全世界。如果将全球当作市场,增长尚可期待。
重要的是,在全球市场中日本企业应该如何摆正位置。日本企业不是应该承担所有工作,而应该一边利用海外企业的优势,一边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例如,原材料是日本企业可发挥竞争力的领域之一。日本多家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绝对份额的碳纤维就是很好的说明,让飞机、汽车等采用更多碳纤维材料的话,日本企业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不仅碳纤维,日本企业在电子零部件的原材料供应也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有一些日本化学厂商销售电子原材料,在该领域的业绩上可与三星等企业一较高下。
设备、工业机械方面也是日本所擅长的
无论是汽车零部件,还是电子零部件,日本产品都在世界上占据较大份额。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设备。设备领域是在日本国内以往的分工关系中增长起来的,其中很多企业就是靠大型企业的分包而成长起来的。
但是,这些企业今后要摆脱日本国内分工关系,融入到全球分工中。只有这样,日本设备市场才会扩大下去。
第三是工业机械领域。三星或许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大幅领先,但是其工厂如果没有日本的工业机械将无法想象。日本的工业机械支撑了日本制造,并在全世界发挥着力量。
原材料、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的日本企业,应该将目光投向海外,将自身置于全球的分工关系之中。
从日本式分工模式,切换到全球型分工模式,对增强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70年代因石油危机、80年代因日元升值进行过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经济在过去经历过多次较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产业才保持了活力。经济环境如果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改变。
石油危机侵袭日本经济是在1973年。由于原油价格飙升,钢铁与石油化学等支撑日本经济高增长的重化工业陷入困境。缺乏资源的日本经济“就此终结”,这一悲观论调曾在日本社会扩散。
但是,石油等资源价格飙升,带来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从“重厚长大”转变为“轻薄短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变化,日本经济才具有了活力,进一步强大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遭遇日元剧烈升值。1985年,1美元兑换250日元的汇率在3年后跃升至1美元兑换125日元水平。日元快速升值,造成汽车与家电等出口企业业绩持续恶化。
为了生存,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产业。家电行业大举向东南亚扩大生产,汽车行业则向美国与欧洲转移。
虽然这些应对措施是为了摆脱危机,不得已而为之,但在结果上,日本作为全球家电与汽车产品领军企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可以说,日本企业在经营困境中,被迫而为,却带来了好的结果。
把握亚洲分工结构中的机会
如今,日本产业面临的困难是更加严峻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周围各国产业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日本产业必须跟上这种变化。
原材料、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日本有机会扩大。这一点很重要,但是仅仅这些还不构成日本所有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的日本产业结构中,有这样几个重要调整点:因人口老龄化而发生变化的日本国内产业、环境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变化等;就制造业而言,原材料、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日本产业还有较大的机会;产业分工正跨越国境向全球扩展,日本企业要是被传统的日本国内分工所约束,就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胜出;世界制造的分工中心是亚洲,而亚洲的分工结构中,如果日本能够很好把握还是有很大机会。
困中求变
与亚洲其他大企业在同一领域正面冲突的话,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日本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构筑与这些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进一步推进分工,日本企业也能有一席之地。
夏普通过与富士康建立合作关系,摸索出发挥自身技术实力的道路。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富士康绝对低成本的生产能力,或许夏普的技术与设备市场会得到大幅扩展。
像住友化学那样,以往一直将日本国内市场视为重点的企业,开始不断向三星等企业大量销售用于电子材料的化学原材料。据称,销售收入在其营业额中所占的比率正在大幅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企业自身摸索与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政府采取什么政策,变戏法似地改变了产业结构。企业处于经济大形势不容乐观的状况中,却也是实现自身较大调整的契机。
信息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王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