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ww.carbonfiber.com.cn



制造业竞争实际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每一次科技突破都会带动一轮全球性的工业革命。外延式扩张在制造业实际运行中间的确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但未来的发展关键点会在技术创新、品牌提升、内生效率增长等方面发生突破性质变。

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用友软件执行总裁李友谈到,亚洲制造业要高度关注大数据计算、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衍生出的革命性变化,“这会使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从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对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从创意到面向客户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都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模式的支撑。”

为此,他赞赏正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进行升级,同时只有工业化远远不够,必须跟整个信息化形成有效融合,使我们工业装备水平、工业自动化水平跟我们整个信息管理的水平,尤其我们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深度融合。这是制造业、工业转型升级或者我们增长方式转变的非常重要的关键。”



林左鸣认为,新材料将可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材料的变化可能会对我们整个产业技术、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革命性的变化。”李润雨则相信下一代的IT、网络、新能源都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尤其是能源方面,我觉得潜力非常大。”赵国华则强调,改变未来世界的关键技术应该是多种技术综合,比如新能源、再生能源的融合,加上新材料的配合。再跟上IT技术的融合,“创新的地方就是融合的地方,不同技术的融合,将创造不同的可能性。”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咨询机构负责人之一,本内特对此次圆桌会议做了一个小统计,所有嘉宾通话中13次提到苹果公司。这引发他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消费者驱动非常重要。几年前我们的客户说自己有一个冰箱方面的技术,他去找客户,但是客户并不需要这样的技术。所以首先要问一个问题,是客户的需求,而不是我们需要做什么。苹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根据我们的需求推出了一个用起来非常开心的东西。

第二,如何正确理解失败非常重要。如果用一句话描述硅谷的话,那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通过失败来学到很多东西,失败非常重要,它是成功的一个过程。

第三,创新就是要动手去实践。“创新”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关键是要做,一定要动手来做,才能知道到底怎么回事。我想对制造企业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制造你的产品。”

而最后,嘉宾们将通过新技术革命改造制造业的归依指向了改善和完美人类的幸福感。

李友认为,我们要获得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制造业如果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我们整个经济社会也很难健康发展。”林左鸣就此特别提出,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准确地判断它不会带来负作用,“比如化学能源时代带来的污染,已经够我们难受了。”施正荣说,新技术革命的原则应该基于目前人类和地球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要在生存第一位的前提下,解决好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问题。”



董明珠思考过这个问题,“当一个企业发展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实现它的竞争力,而且能够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改变,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究竟要什么。其实,我们不是破坏人类的生活,而是要围绕人类生活创新一些新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制造业应该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发现世界,不是说我们企业要去哪里占领或争夺市场,而是要用一种服务的理念走向世界。”她说,“伟大的企业应该引领别人、带领别人共同发展。如果我们创造了一个新产品,破坏了人类生活,那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其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该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产业促进机构三位一体来共同实现。”他说,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好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做好营商环境,通过软性服务,提高本地区产业吸引力;龙头企业会影响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很多的企业,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集群是整个问题的核心;产业促进中心可以利用非常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联合产业链各个细节因素补充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亚洲制造行业整体处于发展的阶段,亚洲的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出现了,亚洲制造业怎样能够实现一个好的分工或者一个好的协作?如何将这种生产、研发、销售上的集群优势进一步整合和加强?主持人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



“十年前在中国如果提到光伏,只有搞光伏的专家才听得懂这个名词。十年后,政府工作报告讲到了这个产业,所以我们就可以相信在十年当中中国制造对这个产业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可以说已从实验室的技术成为一个现实的发电技术。”施正荣将这一点归功于亚洲制造和中国制造的分工,“如果没有中国介入这个产业,我想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以及平价上网等,至少要推迟5~10年。正是由于中国制造的加入,对成本下降发挥了很大作用。”

施正荣认为,三个方面的推动促成了奇迹:第一,投资。在过去十年有巨大投资,使得产能迅速扩大;第二,研发和技术创新,尤其在制造领域产品的技术创新、设备的创新等,使制造的效率、产品的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第三,供应链的发展。5年前全球没有光伏产业供应链,由于中国制造介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

“美国人到中国开厂,中国企业到美国开厂,从这两个角度我认为亚洲和全球是走到一起来了,亚洲要转型升级,欧洲要回归,所以亚洲的企业就可以到全球去开工厂,去进行投资。如果中国企业要到美国、欧洲投资,那必须要提升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施正荣说。

他认为,“全球现在开始一体化,开始并轨,各种形势也迫使我们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走,也只有这样才能跟全球并轨,才能走向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全球董事会执行董事俞大海更加关注整合的价值,“创新是亚洲制造业升级的出路,但是整合也非常重要。怎样把客户、供应商、上游下游整合到一起,整合成一个供应链,非常关键。”作为石化行业,他将自己最近在新加坡和上海的投资经验分享了出来,“我们做这样的投资不是因为新加坡劳动力成本是亚洲最低,或者上海劳动力成本是中国最低,而是因为这两个地方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最好的一体化配套设施,一个最好的系统性的服务优势。”

所以,按照他的判断,工资水平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只要生产力在不断上升,我们就可以承受工资的上升,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环境。

他赞同魏家福的人才战略,“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才,利用他们的能力来管理我们的企业。所以,不要只是强调分工的问题,要强调劳动力整体水平升级的问题。在未来我们看到更多的竞争将会在人才战上体现出来,越来越多企业会去争夺最优秀的人才。”

其次,在未来技术方面,尤其在研发、标准化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新技术开发是很困难的,联合开发、共同投资是一个必由之路。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开发新技术,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本地巨大的市场,加大供应链方面的融合,亚洲国家这方面可以引领世界的市场。比如新能源、生物技术、医药、新材料技术、智能电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等等。

寻找亚洲“新比较优势”

深化到更具体的层面,亚洲制造业要摆脱低成本竞争困境而实现转型升级,掌握全球制造业话语权,就需要不断提升、培育亚洲制造业新比较优势,“那么,哪些因素可能会在未来继续成为亚洲制造业的新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或者说亚洲制造业还需要培育哪些新优势元素?亚洲可能会在哪些产业领域产生全球的领导者?”主持人问道。

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魏家福用中远集团举例说,“中远是搞航运的,怎么会在这里参与制造业的讨论?因为中远的制造业填补了世界一个空白,叫作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今年2月份,中国政府授予中远这个项目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个大奖,其中制造业就一个,授予了中远。”

最近,一本美国学者的研究给魏家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三场宏大技术革命的前夜:第一,大数据时代;第二,智能制造时代;第三,无线网络通信的革命时代。三大时代标志着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既有风险,也有机遇。

他说,“回过头,亚洲在制造业中怎么做?我们过去讲有人工成本低的优势,亚洲如果总是依赖这个走,就不会有出路。应该在三大技术革命前夜中尽早介入。怎么介入?人才是最宝贵资源。如果人才跟不上,怎么搞云计算、智能制造、全球的无线革命?”

具体在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作为当今世界海洋石油半潜式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可在3000米水深海域实施钻井深度达12000米钻井作业。为什么中远这个航运企业能够做到?魏家福说,就是因为用最好的待遇吸引了全世界海洋工程最顶级的40个专家到中远工作,将这个世界空白变成了中远的专利。因此,他的结论是,“亚洲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必须瞄准这三大革命,加强人才培养,用市场化机制吸引全世界精英到中国来。”

魏家福的发言激发了约翰·赖斯,“如果大家看一下通用电气的历史,前150年历史中当中我们主要进行产品的制造,后来的30年我们关注的是服务。所以,现在我们的服务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张。”除了产品和服务外,他认为现在“桌子的第三条腿”就是软件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软件有效管理信息流,作出更快更有效的决策,获取更多更全面的客户产品反馈信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所有的制造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可移动的数据,用智能的方式和无线的方式来进行。我认为这是我们下一个100年发展的三大支柱。”

整合全球化竞争力要素

观察亚洲制造业发展,其角度需要置于全球化的产业和竞争平台中。在欧美回归实业和欧美债务危机双重冲击下,亚洲制造业怎么样才能够参与到整合全球化资源和竞争力要素的进程中间,并能够利用这样的机会走向全球?在这方面,刚刚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的三一重工副董事长何真临讲述了最近的观察和体会。

“亚洲制造业走向世界的过程,首先要借助世界变平以后优势资源共享的机会。”何真临将其总结为“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三一收购了世界混凝土领域的老大后,普茨迈斯特所构筑的第一品牌的地位和三一的强大制造能力与全球第一的销量叠加起来,形成了国际品牌溢价的最淋漓尽致的表现。”

具体到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何真临认为,“首先要打破技术恐惧,比如在集成创新方面,三一恰好是在这个中国擅长的领域,集成创新的领域,整合世界上最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站上了世界的巅峰。”

缘于负责全球产业促进中心的工作,轷震宇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打造产业集群系统良性的生态环境,是提升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制造业国际化竞争力重要举措之一,并提出有两方面值得探讨和关注:

其一,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和扶持。对此,他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这几年推动产业升级调整的政策在很多局部上得到体现,很多真实的投资信息反映了来自附加值比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产品也从全球产业链环节中低端向最高端转移。”


(文/王磊 杨士龙 王健君)